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配资炒股平台首选_最新股票配资平台 > 最新股票配资平台 >
共建美好城市,共享绿色生态。2023年实盘配资平台查询,东莞环境综合管理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助力企业推进项目、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东莞特色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清洁生产审核模式;提升处理应急水污染事件能力、增强信息化监管能力。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东莞以“审批服务+智慧管控”为抓手,以提升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力、增强生态环境安全管控力为目标,用凝聚力和向心力绘就的环境综合管理新图景。
采写/统筹:南方日报记者章倩倩
策划:南方日报记者戴双城
提升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
过去一年,是东莞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节节攀升的一年。
2023年是东莞市排污许可证到期换证高峰期,全市到期需延续排污许可证3838份,同比去年到期延续量激增10倍以上,生态环境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许可证核发,共举办全市性集中填报8场、片区集中填报8场,累计线上线下惠及企业1200多家,帮扶企业完成整改核发排污许可证达1671份,发证效率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东莞市某家具企业专门来到市生态环境局赠送两面锦旗表示感谢。
“主动提供服务,协助我们理顺环保手续,以热情、高效和专业的态度帮助我们推进项目,其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让我们钦佩和感激。”2023年夏天,松山湖功能区某企业来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功能区直属分局(下称“松山湖分局”)赠送锦旗表达谢意,并为审批部门的高质量审批服务点赞。
2020年10月起,松山湖分局便承接松山湖功能区范围内全部环评及排污证的审批业务,约占全市审批量的1/3。为适应新的审查形式,进一步规范审批工作,分局密切关注审批动态,做到审查标准全面对接市生态环境局要求,确保全市审批结果的公正性和严谨性。创新使用视频会议方式召开项目审查会议,提高项目审查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决策过程可追溯。
审批管理服务的提质增效不仅为企业带来便利,也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去年5月,东莞市、镇两级部门联合召开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沟通协调会议,就落户清溪镇的吉瓦森林(东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吉瓦森林”)的环评审批工作进行“一对一”帮扶服务。
据悉,吉瓦森林主营业务为储能系统集成及储能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从事储能产业链、区块链和能源互联网等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3.11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159.4亩,分二期建设。
为全力破解重大项目推进难题,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建设,东莞生态环境部门现场对企业开展了精准服务。

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向企业详细讲解了现行环保政策、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想方法拓思路,对企业有关咨询即收快办,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办理各项手续的疑问和困难。
另一方面强化业务指导,积极与企业及环评编制单位对接,明确告知环评审批的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指导编制单位加快环评编制;结合项目情况建议企业采取生产废水“零排放”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有效治污、环评审批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难题,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2月,东莞生态环境系统共办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6935份;完成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含豁免环评管理)261个。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企业与城市的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东莞生态系统将持续为企业解决难题,守护城市风景。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力
过去一年,是东莞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前进不止的一年。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于排污权交易中可见一斑。
排污权是指排污单位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对依法取得的排污指标进行交易的行为。
东莞作为全省第二个试点城市,于2015年6月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逐渐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2023年1至12月,东莞共实施排污权交易233宗,有偿使用848宗,合计缴款金额约13203万元。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进一步优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积极性。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多次到东莞市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调研,调研组认为东莞市近年来先行先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为全省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息息相关。清洁生产审核指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或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
今年初,东莞印发《东莞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若干措施(2023—2025年)》,落实到工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方面,并鼓励全民参与。
清洁生产的日益重要也要求审核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去年,东莞市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清洁生产简易流程创新试点项目纳入国家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按照东莞市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清洁生产简易流程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结合2024年东莞市精品“无废细胞”及“无废镇”示范建设融合项目方案,计划选择一个镇街作为试点,初步选择2家企业作为典型示范,探索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简易流程清洁生产专项审核,初步形成专项审核推行机制和审核技术指南,为镇街内参与试点企业开展专项审核提供实施路径及指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的原则,及时总结试点成果,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可复制、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2023年强制性清洁生产通过验收188家。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需在调研实践中见真章。2023年10月,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柱梁带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到麻涌镇新沙港片区开展粮油、饲料企业废气异味治理调研帮扶工作。
调研帮扶组结合周边环境功能区域分布情况,对粮油、饲料企业废气异味产生、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并强调,企业要严格落实治污主体责任,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研究新的污染治理技术,争当行业绿色标杆。
绿色发展是产业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社会对未来的责任,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增强生态环境安全管控力
过去的一年,是东莞生态环境安全更有保障的一年。
提升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有力保障。去年5月,大岭山镇水务中心报告连平河、梅林河出现大面积不明性质的白色水体流向同沙水库。接报后大岭山生态环境分局执法人员迅速展开行动,最终在金牛街锁定白色水体源头为某电子有限公司。
大岭山生态环境分局现场对该加工厂排放的白色水体进行取样待检,并制作双笔录立案处罚。为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执法人员对该加工厂生产车间电源进行查封。
除追本溯源清除污染源头外,东莞还注重巡查应急空间、设施。2023年,东莞生态系统探明东江南、北干流及其支流可用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的空间与设施共167个,制定《东莞市东江南、北干流“南阳实践”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绘制完成东江干流环境安全应急处置“一张图”。还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检验东莞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水平。
2023年,东莞还建立全市具有5类重点环保设施的368家企业台账清单,推动其中320家企业完成安全风险评估,排查治理安全隐患404项。组建14支环境应急现场救援队伍,邀请69名专家加入第二届环境应急专家库。对全市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和安全风险重点行业开展13次专项排查,消除安全隐患862个。启动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淘汰工作,降低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火灾隐患。
2023年,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及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安全总体平稳。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需提升应急能力,也需增强信息化监管能力。去年,东莞深化“1+2+3+4+N”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其中“1”指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2”指前端监测体系和底层数据,“3”指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应用平台,“4”指“市—镇—村—企”四级联动管控机制,“N”指多种信息化服务应用场景。
去年1月至12月,指挥调度平台累计接入异常预警任务72410个,通过四级联动管控机制处置71600个,处置率达到98.14%。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启动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筹建工作,初步明确监测机构人员架构。
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体现着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保护环境不是一蹴而就,而需日积月累。未来,东莞将持续深化“1+2+3+4+N”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实盘配资平台查询,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